村子拆了,市場很多攤商都不知去向,包括賣麵條十多年的黃月桂。村民對黃月桂的印象是:笑臉、內向、不多話,不太像一般活潑外向健談的生意人。在精忠市場採訪賣雞肉的朱瑞村時,個兒嬌小的黃月桂獨自把小貨車駛到旁邊停下,馬小梅一眼認出:「這也是我們市場裡賣麵的!」
黃月桂住中壢,從小就跟著姑姑學做麵,她也忘了當時是如何知道可以到馬祖新村做生意的,大概是跟著攤商到處跑,跑出來的心得。每天都趕著第一場市集,從六點半賣到八點半,黃月桂接著去第二個市場、第三個市場,直到中午賣完收攤。
「我跑其他幾個市場的生意,還不如一個馬祖新村啦!」當年生意榮景讓黃月桂一天起碼可以賣掉兩袋麵粉量(一袋是37斤,等於22公斤),過年前更不用講,至少三袋;平均來說,陽春麵賣得最好,又軟又Q,不只外省人喜歡,少吃麵的本省人也愛陽春麵;以季節而言,冬天生意比夏天好,高麗菜盛產期,水餃皮特別好賣;有時候村子哪家有特別大量需要,跟黃月桂訂個二、三十斤的麵製品也有。
黃月桂的麵製品種類很多,從細麵、寬麵、牛肉麵、拉麵、陽春麵、菜包、芋粿、蘿蔔糕、油麵都有,夏天也賣涼麵。即使村子已不在,直到現在,每逢夏天需要涼麵調料對醋,她還會去找「阿珍米干」的楊靜珍幫忙對。
村子拆了以後,加上現在超市、便利商店競爭,黃月桂的生意幾乎減半,一天能賣掉一袋多的麵粉就很不錯了。她說,馬祖新村的生意很好做,客人也都大方,「他們都是將軍大官,官階比較大啊,就覺得他們人都很好,還是留戀馬祖新村啊!」
黃月桂很靦腆,笑說自己不太會講話,但從她談及在馬祖新村做生意的眼神裡,可以很確定的是:對傳統市場攤商來說,那真的是一段不復見的榮景。